courtesy source 轉載 中國人建造的最美的大學 原創 2017-10-31 一條 一條微信號 yitiaotv 每天一條原創短視頻, 每天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, 每天精選人間美物, 每天來和我一起過美好的生活。 ▲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本次獨家專訪視頻, 時長4'38" 文/祝曉峰 (建築師, 本次《致敬經典建築》講解人) 2013年, 我終於來到台中西北郊的東海大學 - 一個讓我嚮往已久的地方。 上世紀90年代初, 我是一名大學生, 我記得在建築系資料室裡翻閱到關於台灣現代建築的文章, 兩張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的照片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 文章寫道, 這是貝聿銘和陳其寬合作的作品, 在50年代的現代建築中享有國際性的聲譽。 ![]()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(攝影: AC) 2012年, 我終於有機會親身參觀這座美麗的校園。 又半年, 我再次造訪東海。 ![]() 陳其寬1921年生於北平, 中央大學建築系畢業, 畢業前夕應召入伍, 作為參謀部英語翻譯參加中國遠征軍, 遠赴緬甸、印度。 1948年, 赴美學習建築, 期間在現代主義大師格羅皮烏斯的事務所工作, 1951年, 在麻省理工大學擔任建築系講師。 ![]() 陳其寬在作畫(1950年代初) 1954年, 陳其寬接到了貝聿銘從紐約打來的電話, 問他是否有興趣參與台灣東海大學的設計工作。 1957年陳先生赴台灣, 進行現場監造, 並應校方邀請著手創辦建築系, 並成為東海校園建築的主要設計者。 1965年, 陳先生離開了東海大學的象牙塔, 在台北開設建築事務所。 但在商業轉型的社會, 他後期的建築作品乏善可陳。 他把興趣轉向了繪畫, 取得了極高的成就。 2007年, 陳先生病逝於美國舊金山, 享年86歲。 ![]()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室內 陳其寬在東海大學的建築實踐跨越10餘年, 我認為, 形制的傳承、演化和創新 是東海早期建築作品的核心。 ![]() 東海大學鳥瞰圖 (陳其寬繪) 東海大學文理大道 (攝影: 祝曉峰) 在貝聿銘主導的校園規劃中, 文理大道作為主軸, 是東海大學教學空間的核心。 兩側是文、理、工、農諸學院。 ![]() 從文理大道看理學院 (攝影: 祝曉峰) ![]() 從理學院看文學院 (攝影: 祝曉峰) 從工學院看理學院 (攝影: 祝曉峰) ![]() 理學院庭院 (攝影: 祝曉峰) ![]() 文學院外景 (攝影: 祝曉峰) ![]() 文學院庭院 (攝影: 梁井宇) ![]() 理學院迴廊 (攝影: 祝曉峰) 文學院迴廊 (攝影: 祝曉峰) ![]() 坡地景觀 (攝影: 梁井宇) 陳其寬1957年到台灣負責督造時, 場地整形和綠化植栽剛剛開始。 他及時制止了粗糙填挖, 並指導施工方精心放坡。種植了大量廉價易生的當地樹種。 這在50年 後成就了東海大學的生態森林, 其功不亞於建築上的成就。 ![]() 男生宿舍外景 (攝影: 祝曉峰) ![]() 男生宿舍內庭院 (攝影: 祝曉峰) 男生區的圍牆較少, 相比之下, 女生宿舍對私密和安全的需求更高, 但庭院空間的設計卻更為靈動。 ![]() 女生宿舍設計稿 (陳其寬繪) ![]() 女生宿舍內院透視 (陳其寬繪) ![]() 女生宿舍外景 (攝影: 祝曉峰) ![]() 女生宿舍月門與小徑 (攝影: 祝曉峰) 整個女生宿舍僅有的出入口。但當你步入牆內的庭院時, 會清楚地感到私密性的加強, 這空間似乎在說: 男賓該止步了。 ![]() 女生宿舍架空與山牆 (攝影: 祝曉峰) ![]() 女生宿舍東院 (攝影: 祝曉峰) ![]() 女生宿舍白牆與敞廊 (攝影: 梁井宇) ![]() 女生宿舍外院 (攝影: 祝曉峰) ![]() 女生宿舍坡地上的院落 (攝影: 梁井宇) 50年過去了, 這些貼心的設計略顯殘舊, 卻仍給我們以動人的溫暖。 在這建築與地形精妙配合的環境裡行走, 能夠體味江南園林曠奧收放的韻味。 這不僅是美學的建築、建構的建築, 也是人性的建築、自然的建築。 ![]() 女白宮剖面 在陳其寬為東海設計的早期建築中, 女教員宿舍 (女白宮)在建築語言上最為內斂、也最為耐人尋味。 ![]() 女白宮外景 (攝於1962年) 從外觀得到的平淡印象, 進門之後, 被室內空間徹底顛覆。 ![]() 女白宮公共客廳 (攝於1962年) ![]() 女白宮宿舍的建構與空間層次 (攝影: 祝曉峰) ![]() 女白宮宿舍內景 (攝影: 祝曉峰) 進入房間, 一張榻式單人床、和一把椅子, 是屋內落地的全部家具。上下是透氣採光的高窗和地窗。 ![]() 女白宮外景 (攝影: 祝曉峰) 從門廳的小巧通達、到起居室和餐廳空間的園林意趣、再到走廊的低徊幽閉、最後進入房間, 在享有私密之餘, 仍能感受光景生動的氣韻。抵達了詩一般的、高度凝練的境界。 ![]() 招待所前院 (攝影: 祝曉峰) 東海建築的意義 - 台灣著名建築教育家、建築師漢寶德先生曾指出: "陳先生是標準的中國讀書人, 有傳統士人的優點和缺點。 他能妥協, 能隨遇而安, 不固守原則, 在生活中尋求心靈的情趣。 建築上的表現也是如此。" ![]() 招待所外景 (攝影: 祝曉峰) 在1950-1960年 台灣社會大眾面臨生存問題的艱難時期, 這樣的追求, 如孤獨的鄉愁一般曲高和寡, 能夠實現, 實乃中國現代建築史的幸事。 鄰國日本, 有清家清、篠原一男這樣的承前啟後者, 他們對日本傳統和現代主義的兼收並蓄, 成為當代日本建築蔚然之觀的重要基礎。 相比之下, 東海大學建築的探索 在傳承上顯然後繼乏力。 我相信, 東海大學早期建築所開啟的幾條道路, 不僅是鮮活的案例, 更是開放的起點, 對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築中的傳承, 對當代乃至未來中國建築的實踐, 都有著無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。 圖文節選自祝曉峰 《形制的新生: 陳其寬在東海大學的建築探索》, 特此鳴謝! courtesy source 轉載 |